李涛副教授团队在Ecological Indicators发表论文,对中原城市群三维能值生态足迹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及生态补偿进行研究
2025年8月,Springer旗下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在线发表中心李涛副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Three-dimensional em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driving mechanism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该研究基于三维能值生态足迹分析中原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利用交互式时空地理加权回归(IGTWR)模型讨论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时空异质性,建立动态化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对30个城市生态补偿额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2010 - 2022年,中原城市群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在6.240-7.742 hm²/cap间波动上升,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较为稳定,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研究期内,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广度基本稳定,分布在0.602-0.659 hm²/cap之间,能值生态足迹深度分布在6.312-8.222之间。耕地、建设用地是自然资本流量占用主要地类,草地、水域是存量消耗主要地类。(3)大多数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影响强于单因子的内部驱动作用,X1∩X3、X1∩X8、X1∩X9呈现双因子增强,X7∩X9、X8∩X10呈现非线性增强。双因子交互结果与相关单因素的结果存在差异,双因子交互作用具有缓解相关单因素正向影响和抑制三维能值生态足迹增加的双重效应。(4)中原城市群生态补偿额度在时间维度上波动较大。支付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高支付区呈现点状分散特征。受偿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高受偿区表现为连片式集聚特征。
该论文以河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本科生黄雅婷为第一作者,本科生薛钧之为共同第一作者,李涛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Ecological Indicators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7.4。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5.11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