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招生响应式网站模板

学术||中国科学院大学郑建中教授应邀在我院四楼研讨厅做学术报告

2019-11-06 13:30

中国科学院大学郑建中教授应邀在我院四楼研讨厅做学术报告

 

2019年11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建中教授应邀在我院四楼研讨厅做题为《地下水中Cr(VI)原位还原固定化修复:天然含铁矿物及微纳零价铁硫化产物的还原特性研究》的报告。我院相关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积极参加,会议由李旭辉副教授主持。

 

郑建中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受污染 (重金属、含氯有机溶剂、原油及油品)土壤-地下水系统的修复工作。我国地下水铬污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环境中铬主要以 Cr(III)与 Cr(VI)两种氧化态存在。其中,Cr(Ⅲ)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仅在很高浓度下才表现出生物毒性,在pH=6-12范围内Cr(Ⅲ)能够形成稳定的氢氧化物,迁移能力极弱;而 Cr(Ⅵ)却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在水中溶解度高,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因此,土壤-地下水铬污染修复常采用原位还原固定化的方法,将Cr(Ⅵ)还原为Cr(Ⅲ)以实现修复的目的。在原位固定化技术中,ISRM(In Situ Redox Manipulation)因其对土壤扰动小,操作简便灵活,近年来备受关注。该技术通过向地下多孔介质中注入高效还原剂,能够在地下含水层建立持久有效的还原区域,从而实现对上游污染羽带来的 Cr(VI)的固定化。

 

本次报告在介绍 ISRM 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课题组近年来所开展的相关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1、环境中常见的铁氧化物和含铁粘土矿物经多硫化物硫化后所产生的次生还原性产物的性质及其对 Cr(VI)的还原能力;2、经由多硫化物制备的碳基硫化纳米零价铁的电子选择性及其对Cr(VI)的还原容量和反应动力学;3、球磨硫化微米零价铁的制备,表面活性组分分析,材料对Cr(VI)的还原活性,以及琼脂改性对材料悬浮能力的提升。微纳零价铁的相关改性研究,对在贫铁含水层中,通过外加铁源的方式建立有效的还原区域,实现ISRM技术修复地下水铬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会后,郑建中教授与参会师生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次报告拓展了河大师生的视野,并且为环境科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报告人简介:郑建中,男,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美国克拉克森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受污染 (重金属、含氯有机溶剂、原油及油品)土壤-地下水系统的修复,油田油泥高效处置技术研究,页岩气产出水中盐分及代表性特征污染物处理技术研究,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及应用,以及环境胶体与界面化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